我院: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

文章作者:王雅然发布时间:2020-07-11浏览次数:233

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却儿女情长,将百转千回的柔情与热血不留余地地献给脚下的这片热土,甚至于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青春。透过时空的舷窗,我看到无数青年在漫天硝烟中倒下,如若是没有扎眼的斑驳殷红,就像是以虔诚的姿态亲吻……

战乱纷争时代不乏会有人悲观慨叹生不逢时,但更多更多的人选择将流离失所的愤懑与朴素的爱国之情凝聚成信仰,这之中当然包括无数青年之辈。信仰之于他们,高于生死,高于一切外物。当他们选择拿起枪杆的那一刻就足以说明。世人无法想象到的是,他们可以忍受肉体上的病痛与溃烂,甚至尸首异处他们可以忍受死后没有墓碑,没有后人祭奠,甚至荒蛮得杂草丛生,蝼蚁啃噬尸骨。这些他们都可以接受,坦然而无畏。可无法阻挡无数保家卫国的拳拳之心。我想,那时的他们早就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也那份沉甸甸的爱国之情的最好的归宿——当我在漫天硝烟中下的那一刻,至死维护我视若珍宝的信仰。无论我葬在何处,只要是我誓死捍卫的那片热土就好。

假期有幸成为社区的志愿者,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一位老兵。头上稀稀疏疏长着些灰白色的头发,古铜色的脸上横着几道深深的皱纹,两撇浓眉下是一双深邃的眼睛,鼻梁高高的。言行举止间仍能看得出当年从军的影子。听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他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此刻的他,褪去一身戎装,阅尽千帆,佝偻身体躺在门前吱呀吱呀摇晃着的藤椅上闭目养神。倘若后人不闻不问,谁能想到他会是那场战争的幸存者?不该是这样的,无论是英勇牺牲的亡灵,还是迟暮耄耋的老兵,他们都不应该成为丢进河里的石子,只能泛起层层叠叠的无谓的涟漪。那些被历史掩埋的时代的牺牲者,抑或是残存的生者,理应值得世世代代至高无上的礼遇。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都献给国家,换取盛世太平,我们没有理由忘记。

午后的阳光穿枝拂叶而来,慵懒而惬意,像是上天的福泽。不知不觉间,鼾声响起,我们都自觉地放轻说话的声音,生怕惊扰了他的梦。他的睡颜就像个婴儿般安详我猜,他的梦中一定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我们走时,耳边还有那忽明忽暗的鼾声,那把承载着深厚时光的老摇椅的呻吟……

铿锵有力的步伐从不畏惧风雨的驱策,激昂慷慨的豪情绝不屈服山水的险阻。自芜野至盛世,自离乱至清平,幸有前人先辈从昏惑之中迸发出的如平地惊雷般的壮喝,使中国青年于困顿迷茫中觉醒。其声之浩大、辞之恳切、意之深远,仿佛穿梭千年仍萦绕耳畔。站立在时代潮头,回望每寸锦绣江山,吾辈青年当复登临,继往开来,与囯同襄。

李大钊曾言:“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郭沫若也曾说过:“青年需要经受各种锻炼。所谓百炼成钢,在暴风雨中成长,就是这个道理。希望不经过困难、波折、轻而易举地成名,那是不长进的,没出息的幻想。今时不同往日,处在和平安定之中的吾辈青年,更应该居安思危,以梦为马,以汗为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家国情怀始终是青年一代心中悠扬的主旋律。遥想昔年,刚毅不屈的学生战士身处颠沛流离却仍然弦诵不绝,不肆文化傲骨,不辍学育之耕。年少之时即怀救国之志的周恩来在兵戈扰攘中发出“吾辈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的喟然长叹;意气飞扬、壮志凌云的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橘子洲头,他仰天长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生逢盛世,我辈之才能虽不及先贤,却也应以青春铸就时代,使韶光不负家国。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中国青年应立鸿鹄之远志。古有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秦始皇心怀“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今有志同道合的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云集响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鲁迅先生曾寄语青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深泉的。”吾辈之青年应当把所有的慵慵沉迷与不前归还给过去,拿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敢为人先的胆识,不为浮云遮眼之势,更在一览众山之躯,做到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中国青年应有鲲鹏之笃行。匡衡凿壁,官居两朝丞相:车胤囊萤,终具敏捷慧姿正如先贤孔子所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静思,仁在其中矣。百年前的学子救亡图存,百年后的青年振兴图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社会发展的新浪潮由青年人推动;灾难降临时青年人永远冲锋在前;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格局青年人依旧勇于发声。吾辈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辨析时代之变,体察时代之需,引领时代之潮。

   “高帆斜挂夕阳色,急橹不闻人语声。”明日之我们,“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明日之中国,“旭日祥云各竞盛,春风化雨自峥嵘。”


终审人: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