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太湖文博园》

文章作者:江汇发布时间:2020-07-11浏览次数:381

 

朴初故里,禅源太湖”。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它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但坐落在这里的五千年文博园却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硕的果实。之前去过几次文博园,但我都没有认认真真地去了解,所以趁着这个假期,我抱着重新学习的态度再一次来到了文博园。

 



景区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下面列出的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寻根问祖文化墙是以采石场的断面为依托,将钢筋混泥土进行表面的艺术处理。以活字印刷的方块字模为表现形式,将具有浓厚中华文化的百字姓雕刻于山墙之上《百家姓》作品的出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流传至今,影响极深,它所辑录的姓氏,还体现了咱们中国人对宗脉等的强烈认同感。《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宗脉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


千年根雕艺术馆里面总共存放了57000多件根雕艺术作品,且选材名贵,大部分是由荔枝木、鸡翅木金丝楠木、楠木、红豆杉榧木等稀罕名贵材质雕塑而成,场面宏大,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五千年文博园内的烙画艺术馆,又名“烙画上的中国”馆内共展出烙画421块,均由五千年公司的百名烙画师历时十几年纯手工烙制。


烙画,又名“火针刺绣”,它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是用火作画,不能修改,笔笔精准,否则前功尽弃手工艺人们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用温度在三百至八百度的烙铁在木板上作画,丝丝鸿沟,一次成型,并可永久性保存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文化园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经典名画《清明上河图》建于25 度斜坡的山体之上,立体展现于山体上按一定比例完整再现了北宋中期东京汴梁繁华的城市生活。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作为出生在黄梅戏发展壮大之乡的我最应该提的就是文博园内的黄梅戏艺术街了。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园内还有许许多多值得认真了解学习的地方,这次来到五千年文博园,让我真正采撷到旅游带来的快乐,文化带来的洗礼,历史带来的震撼!我也认识到这座大型文博园建设的意义:让国内外游客通过人文旅游来更多地触摸与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烙画,黄梅戏等等。

终审人:董洁